提升参与国际海洋治理话语权——访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领队徐韧
本篇文章1104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雪龙”,7月28日:增强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权利——访中国第八次北极考察队领队任旭
新华社记者于琼元
目前,“雪龙”号正在白令海执行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研究任务。与以前的七次科学考察相比,这一特点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和进行业务观察;为加强中国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发言权,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任旭最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
据报道,中国前七名的亚北极科学考察均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首次实施了极地业务调查,旨在建立长期调查区,开展系统监测和观测,促进北极环境的长期业务观测,为系统掌握北冰洋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积累数据。“例如,对于冰情的预测,应通过长期观测和监测建立可靠的预测模型。”任旭说。
然而,首次北极行动调查充满了挑战。任旭说,总的来说,北极调查是有限的,调查的范围和内容也是有限的。“北极地区没有多少公海可供我们检查。北冰洋周围的水域大多是北冰洋沿岸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未经许可不得进行系统的科学调查。”
关于促进中国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发言权,任旭认为,只有掌握第一手信息,我们才有发言权。“我们这次对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海洋酸化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是世界上的一个热点。这只是开始。作为一项业务调查,今后可能每年都要进行。”
此外,在这次北极探险中,“雪龙”将首次尝试西北航道。西北通道是指从大西洋的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的北极地区到太平洋东海岸的阿拉斯加的通道,是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最短的通道。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选择西北航道时,任旭说,虽然我们不是北极国家,但从经济、气候和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北极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雪龙”号经过东北航道的开拓性试验,尝试了西北航道,这有助于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的发展,促进我国北极航道适航性的系统评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从上海出发,走东北通道到欧洲,走西北通道到美洲,可以缩短25%-30%左右的距离,经济效益可观。”任旭说。
据任旭称,对北极航道的海洋环境、海洋酸化和生物多样性、微塑料和漂浮垃圾的调查和评估是本次业务调查的内容。以极地科研“雪龙”破冰船为平台,科研团队成员应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欧海、西北航道、北极高纬度海域等重点北极和亚北极海域进行作业调查。
“这是自中国发起大规模北极考察以来,人数最少、女性比例最高的一次。这个团队非常年轻。”任旭说,共有来自18个单位的96名探险队员,平均年龄36.2岁,其中包括13名女性探险队员和9名少数民族成员。
据报道,“雪龙”号于7月20日从上海出发,其总航程估计超过19000海里,共计83天。计划于10月10日返回上海港。
标题:提升参与国际海洋治理话语权——访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领队徐韧
地址:http://www.6st8.com/zbxw/6437.html
免责声明:联合早报中文网从世界各个维度报道世界经济新闻,时政新闻,突发新闻等,本篇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18@163.com,联合早报中文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苹果向诺基亚支付20亿美元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