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
本篇文章174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陈廷玉)11月21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17年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报》。本报告选取了“一带一路的生态环境”和“全球典型重大灾害对植被的影响”两个专题进行监测和分析。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说,中国已逐步建立了气象、资源、环境、海洋和高分等地球观测卫星及其应用系统,其观测能力基本满足了中国在环境、资源和减灾方面对地球观测数据的需求。同时,作为地球观测组织(geo)的创始人和联合主席,中国通过geo合作平台向世界开放分享其全球地球观测数据,并努力提供相关信息产品和服务。
“这项工作充分展示了中国遥感科技界为人类社会服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重要贡献。通过在这一领域的不断研究和创新,中国科学家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赢得了全球合作的主动权,增强了发言权,扩大了国际影响力。”王琦安说。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现状
在《2017年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中,“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这一主题在2015年生成了第一个国际3000万土地覆盖数据集,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评价的基准。通过“一带一路”地区11种定量遥感数据集产品和24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指标,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潜力,以及重点海域的陆地交通和海洋灾害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相关成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当前基本的生态环境信息。
根据专题研究,首先,一带一路不同土地区域的地带性气候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生态系统结构差异明显。其次,空沿线的水资源预算分布不均衡。第三,空陆地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受纬度影响,辅以地形和云量。第四,一带一路23个重要城区的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和发展速度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五,经济走廊的通行能力与区域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环境条件高度相关。此外,专题还分析了灾害性海浪、台风和异常海平面对“一带一路”重点海域经济通道海域的影响。
报告对区域、走廊和节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建议。首先,科学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和地区未来发展战略,以交通枢纽和城市区域合作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突破制约“互联互通”的关键薄弱环节,有效推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约束条件,科学制定“一带一路”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兼顾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平衡,有效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维护水资源安全。
第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学规划“一带一路”土地区域的太阳能资源开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
世界典型重大灾害对植被的影响
主题“典型重大灾害对世界植被的影响”侧重于重大灾害对陆地植被的影响。利用全球地表特征参数系列产品,分析了1982-2016年11次典型森林火灾、干旱、洪涝和地震灾害对植被的影响,灾害发生后植被遥感参数的变化过程和时间/时间/时差,评价了植被对不同灾害类型的响应
专题分析表明,首先,全球植被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重大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相比,重大自然灾害对植被的影响往往是局部性、离散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的。
其次,植被遥感参数,如叶面积指数,对重大灾害引起的植被条件变化敏感。这些高频长周期过程参数数据可以有效地研究重大灾害的植被响应和恢复过程。
第三,人工防灾措施和灾后干预有助于减少灾害对植被的影响,促进灾后植被恢复。
据了解,根据科技部的总体部署,国家遥感中心组织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清华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开展2017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已连续五次向公众发布,围绕全球生态环境典型要素、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和世界热点地区三大主题开展了一系列遥感监测和科学分析。《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状况、陆地地表水面积时间空分布、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状况、非洲土地覆盖状况、中国-东盟生态环境状况等8个专题系列共13篇报道,有力应对了全球变化,促进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标题: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
地址:http://www.6st8.com/zbxw/9497.html
免责声明:联合早报中文网从世界各个维度报道世界经济新闻,时政新闻,突发新闻等,本篇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18@163.com,联合早报中文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