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公里自动驾驶路测背后,长安汽车走出一条怎样的智能化之路?
本篇文章3153字,读完约8分钟
雷锋新智能驾驶出版社:7月27日,长安智能研究院智能驾驶研究所所长梁凤华在高德“未来交通峰会”智能汽车新技术论坛上,分享了“长安汽车智能道路”的主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和长安智能汽车的发展道路,并分享了长安汽车2000公里前试驾的经验。
雷锋。(公开号码:雷锋。新志佳在不改变初衷的情况下安排了梁凤华的演讲,希望其分享能给对智能驾驶研究感兴趣的汽车公司一些启示。
首先,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无人驾驶是一种热潮。从2010年至今,很多企业都进行了无人驾驶测试,包括去年长安汽车进行的2000公里无人驾驶测试。
与此同时,跨境合作不断加强。尤其是传统汽车公司、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在这一领域的跨境合作越来越多。可见,长安汽车先后与高德、百度、科达讯飞和英特尔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软件也成为汽车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传统汽车主要以机械为基础。目前,人、车、物的互联,包括共享移动旅行、大数据和自动驾驶,在整个汽车行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为了应对这些趋势,长安汽车也在迅速调整其组织结构,包括最近成立了一个智能研究所。
在政策法规方面,自2012年以来,无人驾驶驾驶的法规也在迅速创新。从加州法规到欧洲法规,直到最近德国政府关于无人驾驶的法规,立法开始重视无人驾驶的发展。
同时,国内关于自主驾驶的法律法规也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版的c-ncap管理规则已将aeb车辆追尾和行人纳入评估系统。
从整个产业化的角度来看,l0/l1水平的智能驾驶车辆已经迅速普及,包括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和自动停车在内的许多技术已经从豪华车发展到A级车。
l2智能驾驶车的量产规模也在扩大,量产企业的数量从2016年的4家扩大到现在的6家及以上,并且还在不断增加。
对于l3级汽车,国际主流汽车公司已经选择在2020年推出产品,而奥迪a8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l3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业界对l3有很大争议。
一些企业坚持做l3,而一些玩家认为l3仍然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尖锐的是没有绝对安全的人工接管计划。
长安汽车坚持l3,因为无论如何,l3用户的体验是一个飞跃,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总的来说,该行业预计自主驾驶发展可以达到何种水平,但需要明确的是,实现无人驾驶仍然非常困难,而且很难说何时能生产出完全无人驾驶的车辆。
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改善用户的驾驶体验,不断解决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痛点。例如,如何为用户解决交通堵塞和停车问题。事实上,这是自主驾驶发展中从注重等级到注重场景的转变。
自动驾驶对未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交通安全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同时,运输效率也将得到提高;更加节能环保;它还将对用户的智能出行形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会影响未来的一系列商业生态。
在智能互联方面,当前的主流应用趋势是移动互联,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车联网。主流车型基本实现了车内互联功能,部分车型实现了移动互联,少数豪华车品牌旗舰车型实现了车内互联。
在车内交互方面,以直通显示布局风格、简化中央控制开关和集中中央控制面板为代表的座舱技术是未来车内智能交互的发展趋势。手势交互、触觉反馈、视觉跟踪、指纹和人脸识别、3d显示等交互模式的融合将为驾驶员提供丰富愉悦的体验,这也是一大亮点。
第二,长安智能汽车的发展道路长安汽车很早就做出了智能方面的战略布局,领先于国内很多汽车公司。长安智能“654”战略发布后,我们一直严格按照战略计划推进。该战略包括六大基础平台建设、五大核心技术应用和四个阶段的智能技术产业化。
2015年,长安汽车实现了第一阶段的产业化目标。因为整个战略的思路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大规模生产的消费者可以体验实际的产品,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将acc、aeb和半自动停车技术集成到一些车型中,这些技术现在正在所有车型中推广。
长安汽车将于2018年实现第二期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第三阶段将于2010年实现;高度自动化的车辆预计将在2025年大规模生产。当然,长安将与业界合作,推动自主驾驶技术的发展。同时,长安以更加具体和场景化的方式描述了整个目标,并从驱动、互联和交互三个方面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长安在智能汽车的全球布局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长安汽车在重庆设立了智能技术研发中心,在底特律设立了智能研究部门,在硅谷设立了创新实验室。后两者主要关注智能技术的早期发展。同时,长安与国内外一流的供应商和技术公司形成了智能战略联盟。
在资源投入方面,长安汽车不会扩大其智能R&D团队。2018年,团队规模应达到800人;2025年,将成立一个1500人的研发团队;目前,该团队约有400人。
同时,整个智能技术需要多个产业链的合作。长安还将与产业链中的各零部件公司、科技公司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推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目前,长安智能驾驶的总体发展原则是“安全为本、渐进发展、产业化”。
自主驾驶的未来是美好的,通向未来的过程也是美好的,因为一系列智能驾驶技术将为用户带来巨大的价值,并解决他们的许多痛点。
长安在这些方面也积累了很多技术(如下图所示):
2016年4月12日,长安以三级自驾完成了重庆至北京的长途路试。通过这个过程,长安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包括道路场景和工作条件)和开发经验。
另外,长安自动停车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应用,全自动停车将于今年批量生产。
同时,长安也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测试和评估体系。目前,总体框架包括系统仿真、单一功能测试、功能集成现场测试、实际道路测试和示范区运行。
在智能互联方面,长安汽车实现了汽车联网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并正在推动v2x的发展和ota的完善。
此外,长安在在线地图和智能事物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已经脚踏实地地建立了自己的远程迭代系统。
在智能交互方面,长安以安全、技术、易用为核心理念,结合车辆应用场景,整合各种交互信息输入,打造更加科学便捷的交互系统。
第三,自主驾驶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建议不可否认,自主驾驶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梁凤华认为,这六个挑战是最突出的:
法规和标准的顶层设计
道路设施总体规划
信息安全与保护
司机信任
测试验证系统
成本压力
去年,长安自驾汽车的总测试里程为2000公里,其中约98%的工况下,驾驶员没有对车辆做任何操作。
在整个道路测试过程中,长安的团队发现了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道路和交通基础设施方面。
正是由于这次道路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梁凤华也对未来的交通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
交通法规非常紧迫,因为无论在虚拟测试环境中进行多少测试,都无法替代最终的实际道路测试。此外,许多技术在大规模生产时也会面临法律法规的问题。
为了使自动驾驶仪着陆更快,一方面,自动驾驶仪开发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动驾驶仪系统的场景适应性和优化全局算法;另一方面,有必要优化和统一道路建设和维护标准,以降低自主车辆的应用难度。
当然,我们要推进道路智能化,建设智能交通网络,实现道路、道路设施、车辆和行人的网络化,加快中国标准v2x系统的部署,实现信息共享网络。
此外,加快高精度地图的采集制作和定位系统的开发,促进高精度地图定位的产业化应用尤为重要。从实际发展需要来看,在关键节点(交叉口、交叉路口等)布置高精度定位设施是有帮助的。)。
最后,希望整个产业链能够联合起来,推动自主驾驶示范区的建立。
谈到未来的前景,梁凤华认为,自主车辆是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自主驾驶与智能交通的合作使人类的交通更加安全和智能。
*文中的图片是雷锋拍摄的。com和新志佳
雷锋原创文章。严禁擅自转载。详情请参考转载说明。
标题:2000公里自动驾驶路测背后,长安汽车走出一条怎样的智能化之路?
地址:http://www.6st8.com/zbxw/6575.html
免责声明:联合早报中文网从世界各个维度报道世界经济新闻,时政新闻,突发新闻等,本篇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18@163.com,联合早报中文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