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是我的青春”—— “挑战杯”背后的科创活力
本篇文章1124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上海11月19日电:“创新是我的青春”——科技活力背后的“挑战杯”
新华社记者、、兰
最近,上海大学的体育馆如火如荼,一场创新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万学生。
从1989年开始,“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一度是学生眼中科技舞台上的终极pk,但现在更像是一场创新盛宴。
复旦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郭参加了这次比赛。她的团队开发的化学品可以降低污泥的含水量,减少污泥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降低处理成本。“比赛的结果是次要的。通过竞争促进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
化学监测、临床诊断、生物医学、新材料……参赛作品几乎包括科学、工程和医学的所有学科,它们的应用涉及公共生活的所有方面。
通过考试的学生与参赛者讨论了项目原则;一些学生是前一节课的参赛者,并成为这一节课的志愿者;有些人带来这个项目是为了让人们“挑毛病”并改进它。
“创新是我的青春。”一名连续三年参加挑战杯的工作人员说。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工业技术研究所战略研究部主任张志刚曾带领学生参加过七次“挑战杯”。他说挑战杯是一面镜子。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氛围浓厚。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社会对创新达成了共识。
竞争的背后是科研体制的创新。两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具体到人才培养机制、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改革、教师能力建设等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
许多高校出台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入股等校内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上半年的产权交易量是2014年的6倍;复旦大学2016年的专利转让合同量比2015年增加了44.8倍。
根据部署,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两年来,《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前者提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归属于R&D团队的比例不低于70%,用于人员奖励的部分转化收入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
因此,在上海科技大学的股权激励计划下,上海科技大学的太赫兹R&D团队可以获得太赫兹技术研究所72%的股份。据该校称,这是“带着信心拿奖金”,可以提高研究人员的创新和创业热情。
“技术转让、市场评估、国家不受损害、团队领先”这句话在许多大学研究团队中很流行,团队中的一群学生研究人员从中受益。
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不再是成果转化的推销员。“挑战杯”、“创造青春”等活动和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展览已成为高校生产、教育和科研的舞台;上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系列创新功能平台为成果转化铺平了道路;一批金融机构为科技项目提供绿色信贷渠道...
“现在实验室的大门向社会进一步敞开,好的项目有更多的机会受到关注,大学生有能力创造科学和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王启贤在挑战杯和进步创新特别奖中获得金牌,他说。
标题:“创新就是我的青春”—— “挑战杯”背后的科创活力
地址:http://www.6st8.com/zbxw/9343.html
免责声明:联合早报中文网从世界各个维度报道世界经济新闻,时政新闻,突发新闻等,本篇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18@163.com,联合早报中文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